2025年开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热度持㊣续攀升。傅利叶近期成功完成了8亿元E轮融资,西湖机器人和智平方也分别获得超过1亿元的融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同样迎来了新一轮注资。
2025年1月15日晚上,德国协作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开发企业Neura Roboti㊣cs宣布完成了1.2亿欧元(约9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Neura Robotics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开发认知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凭借独特的“认知机器人”理念,公司迅速在工业自动化商用划船器□□□□、医疗保健和物流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雷格(David Reger)透露,此轮融资在不到两个月内完成,得益于公司在自动化搬运□□、危险任务替代以及服务岗位机器人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
Neura Robotics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过去一年,公司员工数量翻✅倍至300人。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近10亿欧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客户涵盖日本重型机械制造商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的机器人部门以及日本电子企业欧姆龙株式会社等知名企业。
Neura 的核心产品是全球首款认知协作机器人MAiRA(Multi-Sensing Intelligent Robotic Assistant)。该机器人具备多传感器融合和智能交互能力,能够“看”□□□□、“听”及“感知触觉”,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复杂变化调整行为,实现与人类的无缝协作。
除了MA✅iRA之外,公司还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包括多传感自主移动平台(MAV)□□□、轻量级机器人助手(LARA)□□、智能个人助理机器人(MiPA)以及认知通用人形机器人4NE-1等。
其中,4NE-1身高1.8米,体重80千克,具备15公斤有效载荷和3公里/小时的移动速度。它基于Neuraverse平台开发,可更换手臂。
去年7月发布的视频显示,4NE-1能够从洗衣机取衣□□、熨烫衣物□□、浇花,甚至识别食材□□□□、切片并组装三明治等。
在今年的CES大会上,4NE-1与其他人形机器人一道亮相,为英伟达站㊣台。Neura 也是首批采用英伟达Cosmos平台的公司。Cosmos通过生成逼真的合成数据,大大加快了AI模型的训练速度,降低了㊣时间和成本。结合视频到动作技术,Neura的机器人能够轻松理解和复制复杂任务。
Neura并不是唯一一家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厂商。近年来,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逐渐火热,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厂商凭借其在机器人控制□□□、传感器融合和路径规划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开始布局这一新兴市场。(延伸㊣阅读:协作机器㊣人巨头抢滩“人形”战场)
例如,在国内,里工实业成功研发并推出了国内首款双臂载荷达40公斤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工D1”。作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老牌企业,节卡机器人也推出了人形机器人JAKA K-1。此外,遨博智能□□□□、珞石机器人□□□□、越疆机器人等多家公司亦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技术,展示了行业内广泛的探索热情。
尽管协作机器人厂商在技术积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人形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面临着更高的技术难度和复杂度。这意味着,在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时,这些厂商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源和时间,以攻克涉及机械结构□□□、平衡控制□□□、复杂感知和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难题。
此外,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尽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有望持续拓展,但在短期内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这种市场现状可能导致协作机器人厂商在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后,其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技术验证。
综合来看,无论是作为市场的直接竞争者,还是作为人形机器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供应商,协作机器人厂商在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中都将扮演重要✅角色。